鈦及鈦合金雖然具有比強度高、耐腐蝕性好和熱膨脹系數低等優異性能,但其制造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應用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學者N.S.Weston等人開發出一種低成本鈦制造工藝- 一場輔助燒結一鍛造(FAST—forge)技術。該工藝采用的加工路徑分為兩部分:首先利用場輔助燒結技術將鈦合金粉末預制成坯,再精密熱鍛近凈成形構件。采用ASTM 5級
Ti一6A1-4V HDH粉末,以100℃/min的加熱速率固化,在1200℃、50MPa下保溫保壓30min,得到φ100mm×15mm的圓盤和φ20 mm的近凈成形雙錐體試樣。圓盤需要進一步機加工制成+φ20mm的雙錐體試樣。機加雙錐體試樣在850、950、1 050℃ ,應變速率為0.01、0.1、1s-1下進行鍛造變形試驗,近凈成形雙錐體試樣在950℃ ,應變速率為0.01、0.1、1s-1下進行鍛造變形試驗。觀察變形后試樣的顯微組織,記錄變形過程中位移載荷數據,并輔以有限元模擬。

結果表明:FAST制備的兩種,Ti一6Al一4V試樣的組織演變規律和鍛造變形行為與傳統熔煉、多火次鍛造的Ti一6A1-4V合金材料相似。與機加雙錐體試樣對比,近凈成形雙錐體試樣的顯微組織和變形行為末受到不利影響。試樣燒結后的組織為魏氏組織,經過鍛造后,試樣孔隙率進一步降低,拉伸性能得到提高。近凈成形雙錐體試樣顯微組織中的初生
α相在950℃ 、較高的應變速率(0.01、0.1、1s-1)時發生破碎,這與有限元模擬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。
目前,FAST工藝還在小規模試驗過程中,還不能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。但FAST工藝可以提高加熱速率來降低加工時間,同時對微觀組織的影響較小。通過充分的過程設計和控制,采用FAST—forge技術路線制備出幾何形狀更加復雜的結構件成為可能。這種粉末成形方法有望降低鈦零部件的成本。
相關鏈接